
在上一期結構性產品科普文章系列 7 中,Tom 與 Jerry 以「輝達 100 美元」的例子,帶 Ada 與 Jane 入門了折價低買(累積器)的基礎概念:
那篇文章輕鬆、直觀。
但文章一發出,Ada 又傳來訊息:
「我大概懂了。但專業機構怎麼看? 管理上百億規模的基金,會喜歡折價低買嗎?」
Tom 沒有立刻回覆。
他微微一笑,將問題轉給最合適的人。
隔天,一張新面孔出現在他們桌邊——
一身海軍藍套裝,氣質穩重、分析精準的女性。
「各位好,我叫 Loridy。 我在一家機構基金負責多資產與衍生品策略。」
Jane 的眼睛亮了:
「哇,你是管理真正大筆資金的那種?」
「沒錯,」Loridy 點頭,
「我也看了你們的結構性產品系列科普文章。寫得很好。 不過從機構買方角度看,折價低買…… 跟一般投資人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Ada 好奇地問:
「怎麼說?」
Loridy 解釋:
「一般投資人看到的是『折價買進』。 專業人士看到的是:波動率曝險、伽瑪(Gamma)曲線、路徑依賴, 以及投行如何刻意設計結構。」
Jerry 合上筆記本:
「很好,那這次我們就按你的方式來。 從機構買方角度,折價低買到底是什麼?」
真正的深度解析,從這裡開始。
「先快速回顧一下輝達低買的例子吧。」Tom 說。
Loridy 點頭:
「好,不過這次,我們用機構交易台的語言來描述。」
以輝達 100 美元為例,典型結構為:
銀行透過以下方程式訂出履約價 K:
2 × Put(K) = 1 × Call(K)

因此所謂「95 美元的折扣」
不是禮物,而是你賣出風險後的公允價格。

系列 7 文章已說明:
Loridy 補充:
「風險不只是價格,而是倉位累積速度。 當輝達下跌,你的持倉累積速度比價格下跌更快。」
這個上漲敲出買權的存在只有一個原因: 壓低買權價值,讓結構能達到零成本。
輝達一旦觸及 125:
若無敲出,實值買權(ITM Call)會貴到賣 2 倍賣權也無法實現零成本。
Loridy 身子前傾:
「折價低買並不是什麼以折扣買進輝達的取巧方法。
它是賣波動、賣 Gamma、賣路徑的槓桿方式。」
因此機構關注三個問題:
讓我們繼續深入。
Jerry 問:
「開始前,你能再簡單解釋 Greeks 嗎?」
Loridy 點頭:

Jane 問:
「那低買呢?」
Loridy 說:
「兩份賣出賣權主導一切。Gamma 與 Vega 風險都在那裡。
買權則被敲出限制,大多數時間 Greeks 很弱。」
她繼續說:

最後一句話:
「上行收益不是你的,但下行風險卻是你的。」
Ada 打了個冷顫。
Loridy 說:
「最常被誤解的一點,就是路徑依賴。」
輝達六個月後落在 95,
完全無法代表你的低買結果。
關鍵在於:
它怎麼從 100 走到 95?
兩個經典路徑:
路徑 A – 波動但均值回歸:【100 → 110 → 92 → 105 → 95】
路徑 B – 緩慢下跌(最致命):【100 → 97 → 94 → 92 → 90 → 88】
兩條路徑都到 95。
但路徑 B 會摧毀一般投資人。
「壞路徑比壞價格更危險。」

Ada 問:
「零成本真的有誤導性嗎?」
Loridy 回答:
「你沒付錢,是因為你付了別的東西——下行波動風險。」
機構視角:
Loridy 總結:
「零費用 ≠ 零風險。 你真正付的是曝險。」
Loridy 說得很直白。
銀行獲得:
她補充:
「銀行會跑數千萬條輝達蒙特卡洛模擬路徑, 看哪個履約價與敲出最能讓結構對他們有利。結構是設計出來的,不是猜出來的。」
.jpeg)
買方機構只有在三個條件下才碰低買:
一般投資人卻常以為:
但其實低買是:
Tom 小聲說:
「跟大多數人想的完全不同。」

Jerry 舉手:
「能不能簡單總結—— 一般投資人在操作低買前,必須懂的三件事?」
Loridy 舉起三根手指。
一般投資人看到:
• 「95 買輝達比 100 便宜。」
專業投資人看到:
• 「你賣了大量的下行波動。」
為何波動重要?
若輝達從 100 → 85:
這才是真正風險。

兩大隱藏加速器:
若輝達在 93–95 區間橫盤兩週:
你的倉位增長速度,會超過你的資金流與風險承受能力。
機構有一句話:
「終點對了,不代表過程不會毀掉你。」
若輝達: 【100 → 80 → 70 → 130 】
因為:
路徑 1:好路徑 – 快速敲出
輝達:100 → 120 → 126
結果:小幅獲利、風險有限。
路徑 2:壞路徑 – 慢性下跌
輝達:100 → 97 → 94 → 92 → 90 → 88
結果:典型的低買痛點路徑
「壞路徑,比壞價格更常讓人爆倉。」

她給出三點:
1. 折價低買不是折價買股票。
2. 只有真正有信心、有資金、有風險承受力的人才能做。
3. 上行被限制;下行被放大。

理解結構,比猜市場更重要。
她頓了一下:
「不要把低買妖魔化。 如果你懂它到底是什麼,它也可以是適當的工具。」
她解釋:
深入分析標的的基本面,然後用結構放大你的認知優勢
「如果你真正懂這檔股票、懂路徑風險、懂倉位管理, 低買是可以放大你的信念的,而不是替代你對股票的研究。」
Loridy 合上筆記:
「系列 7 文章解釋了低買。 系列 8 則解釋了低買真實存在的世界。」
大家沉默片刻,消化內容。
Ada 小聲說:
「好吧……我還是喜歡輝達。 但我現在真的知道我在做什麼了。」
Loridy 微笑:
「投資最重要的,就是在下決定前,要看得足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