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波動時,您的冷靜是否夠機器人?

全球市場
投資者教育
Banner Img
April 11, 2025

一般來說,簡短的回答是「可能,但對散戶投資者而言極其困難」。

儘管所有關於投資或資產管理的書籍、專家與所謂的「大師」都在討論紀律、基本面分析與長期視角的重要性,但人性使然,要有效執行這些策略既困難又不切實際。說實話,紙上交易與用血汗錢投資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本週,隨著川普政府宣布新一輪關稅上調,全球金融市場經歷劇烈波動,投資者恐慌情緒迅速蔓延。這種波動不僅出現在股市,也波及債券與大宗商品市場。在此過程中,投資者的情緒波動不僅受市場基本面影響,更被網路資訊(尤其是假新聞與誤導性訊息)大幅加劇。這些因素透過現代社交平台與新聞媒體過度放大,導致投資者做出非理性決策。

圖片來源:QbitAI

本文將結合投資心理學與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投資者在市場波動時的心理反應,分析假新聞如何放大恐慌,以及投資者如何透過理性決策應對市場波動。

圖片來源:知乎

1. 投資市場波動的心理機制

無論是股市、債市或大宗商品市場,投資者的心理反應通常比市場波動本身更戲劇化。行為金融學研究顯示,投資者情緒對市場波動有顯著影響。在不同投資市場中,投資者的心理反應受到多種認知偏誤影響,其中最突出的包括「損失厭惡」、「羊群效應」與「過度自信」。

1.1 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行為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指人們對損失的痛苦感受遠大於同等收益的喜悅。面對市場波動時,投資者(尤其是虧損時)的情緒反應更強烈。這種心理不僅影響股市投資,在其他市場也普遍存在。

2020年3月,疫情衝擊全球股市暴跌。在市場下跌初期,許多投資者因損失厭惡選擇拋售股票,儘管市場基本面並未大幅惡化。結果,這些投資者錯過後續市場復甦(尤其是蘋果、特斯拉等科技股),原本想止損的人反而承受更大虧損。

圖片來源:Josiahriche
1.2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指在不確定性下,個體傾向跟隨多數人的行為而非獨立思考。在債市或大宗商品市場中,若多數投資者拋售資產,其他人也會跟進,導致市場進一步下跌。羊群效應常使投資者盲目跟隨市場情緒,忽略基本面變化。

2021年初,GameStop股價暴漲成為投資界焦點,背後正是經典的羊群效應。起初,Reddit論壇「WallStreetBets」上一小群散戶發現該股被大量做空,於是集體買進推高股價。隨著股價飆升,更多散戶與機構投資者跟風買入,短短幾天內股價暴漲1600%。然而,這種羊群行為並非基於公司基本面或成長預期,最終股價回調時,跟風者損失慘重。

圖片來源:YouTube
1.3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是另一種影響投資決策的心理偏誤,指投資者高估自己判斷市場的能力。在大宗商品或股市上漲期間,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常認為市場會持續走高,因而忽略潛在風險,採取過度激進的策略。

2020年原油市場劇烈波動中,油價在疫情初期暴跌,但2020年夏季開始反彈。部分投資者因過度自信認為油價已觸底,以高槓桿盲目進場。隨著市場再次回調,這些投資者(尤其是能源股與期貨市場)因忽視風險而承受巨額虧損。

圖片來源:Thinking is Power

2. 假新聞與誤導訊息的放大效應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假新聞與誤導訊息透過社交平台快速傳播,往往加劇投資者恐慌。股市、債市與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常伴隨大量新聞報導,這些訊息可能對投資決策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

2.1 假新聞與市場恐慌

假新聞通常誇大或扭曲事實以吸引眼球。在投資市場下跌時,假新聞可能引發投資者情緒反應,加速市場不穩定。

例如,近期有媒體發布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川普政府可能暫停對中國以外國家的關稅政策,導致市場過度反應。這則消息最初源自社交平台用戶,未經查證便被其他媒體引用傳播,引發市場恐慌性買賣。儘管事後迅速澄清,但假新聞的傳播速度已造成短期劇烈波動。

圖片來源:WSJ
2.2 誤導訊息與市場反應

誤導訊息與假新聞不同,通常非刻意造假,而是因資訊來源誤解、分析不完整或過度樂觀/悲觀的市場預測,導致投資者得出錯誤結論。即使無意扭曲事實,誤導訊息的錯誤分析仍可能影響投資者情緒,引發過度反應。

2025年4月,某知名金融機構發布過度悲觀的市場預測,稱川普的關稅政策將導致全球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成長大幅下降。此預測雖非故意誤導,但其市場展望使許多投資者撤資,加劇全球市場下行壓力。

2.3 資訊超載與投資決策

現代社會中,資訊傳播速度前所未有。社交媒體的即時性與廣度,使假新聞或誤導訊息能迅速影響大量投資者決策。尤其在市場波動期間,資訊超載可能讓投資者難以理性判斷。

2025年春季,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全球市場資訊超載。面對大量複雜訊息,許多投資者因情緒與資訊超載而盲目從眾,加劇市場波動。

圖片來源:St. Louis Trust

3. 如何應對投資市場恐慌?

儘管市場恐慌與波動不可避免(且常與人性交織),投資者仍可透過以下方式緩解心理因素對決策的影響。

3.1 長期視角

無論股市或其他投資領域,長期視角是應對波動的最佳策略。所謂「長期」指持有數年,而非數天、數週或數月。由於短期波動常由情緒驅動,無法反映資產長期價值,投資者應聚焦基本面分析,理解企業或資產的真實價值,而非受短期波動左右。

說來容易做來難?建議在投資組合中建立不同「桶子」:將小部分資金用於短期交易以滿足參與感,大部分資金則專注長期投資。

3.2 「有選擇的分散」與風險管理

分散投資是管理風險的有效方式。透過將資金分配至不同資產類別、行業與地區,可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對整體組合的影響。

我們主張「有選擇的分散」(Diversification with Choice),意即分散投資各類資產固然重要,但個別資產的選擇更關鍵,且須強調基本面分析的價值。若執行不當,分散投資雖能降低組合內資產的相關性,但也可能導致報酬率下降。

風險管理策略(如設定風險限額與停損)有助投資者在市場波動時減少損失並保持理性。不過,這些做法多由避險基金、共同基金與高度專業的個人投資者採用,因其需要高度紀律性。對基金而言,內部準則明確定義風險容忍度與流程;對個人投資者而言,自律更為關鍵。

圖片來源:School of Freedom
3.3 情緒調節與理性決策

股市或其他投資市場的波動易引發情緒反應(尤其是劇烈波動時)。投資者可透過冥想、記錄決策過程與定期回顧,或與專業顧問溝通來調節心理狀態,保持冷靜。理性思考與情緒管理有助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若上述方法不適用,深呼吸後繼續前進。

4. 結論

沒有人喜歡不確定性,而我們的觀點很簡單:波動將持續存在。

在此環境下,假新聞與誤導訊息的傳播加劇市場恐慌反應,使投資者(無論有意或無意)做出非理性決策。

每個人處理壓力與情緒的方式不同,因此除了上述「教科書答案」,儘管部分確實有效,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之道至關重要。

免責聲明

  1. 本網站內容僅旨在向專業投資者(定義見《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法例第571章)或者該條例下制定的規章)提供。

  2. 本網頁內之資料只可作為資訊的用途,並不構成提供服務的建議或報價。

  3. 本網頁內之所有資料不可視為專業或投資意見。因此,閣下應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任何使用本網頁及其內容的風險由閣下自負。

  4. 本公司可隨時終止或更改本網頁所提供之資料,產品或服務,而毋須事先通知閣下。

  5.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任何內網站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