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確定性的麻木——大而不倒的迷思

全球市場
Banner Img
May 15, 2025

對不確定性的麻木——大而不倒的迷思

投資人的記憶總是短暫的。當市場反彈時,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天才,開始承擔不成比例的高風險。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的行情裡,連散戶當沖客都能輕鬆賺錢,再瘋狂的賭注似乎都能成功。那些大銀行和金融巨擘看似不可觸碰的——直到神話破滅的那一刻。企業界同樣如此。但考量到時間寶貴,我們僅挑選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自 4 月的關稅消息傳出以來,市場一直在坐雲霄飛車。每當貿易戰出現新進展,股價就隨之上沖下洗,但詭異的是,投資人似乎漸漸無感了。過去讓人膽戰心驚的波動,如今竟成了日常。問題是,當每個人都不再關注風險時,通常就是麻煩開始的時候。經習慣了起起落落並不意味著危險已經消失。

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展示了同樣的故事。從 2008 年到今天,華爾街幾家最大的投資銀行在幾天內倒閉。人們認為他們是不可觸碰的,永遠不會倒下,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在,隨著暴風雨過後市場攀升,同樣的魯莽行為正在悄悄捲土重來。

事實是: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當潮流轉變時,沒有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太大而不能倒”的機構是安全的。下一次崩潰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私人財富的管理——選擇合適的託管行和產品發行商不僅同樣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選擇標準。

從雷曼兄弟到野村的崛起

雷曼兄弟曾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投資銀行之一。在2008年,它穩居全球第四大投行,無論是市場影響力或業務規模,僅次於高盛、摩根士丹利及美銀美林。這家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華爾街巨擘,長期為企業、政府及各類複雜金融商品提供融資服務,更是全球市場(特別是美國公債交易)的重要資金支柱。

回顧這段歷史,雷曼兄弟因過度承擔風險而種下敗因。當時該銀行大舉進軍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MBS)市場,累積了大量次級貸款的風險敞口——這些實質上等同於垃圾等級的債券。當2007年美國房市泡沫破裂時,雷曼手中握有的數十億美元有毒資產頓時淪為無人問津的燙手山芋。

隨著危機加劇,雷曼的處境愈發絕望。銀行高層先是試圖向政府尋求緊急資金援助,然而數月前才剛出手拯救貝爾斯登的美國政府,這次卻選擇袖手旁觀。走投無路之下,雷曼只能轉而尋找潛在買家接手,但為時已晚。

(Source: Google, Lehman Brothers)
(Source: Google,Lehman Brothers Impact)

最終,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金融帝國被迫分拆出售。其中最具指標性的交易,當屬日本野村證券收購雷曼兄弟在亞太區(含日本、香港及澳洲)與歐洲(以倫敦為主)的業務版圖。對原本以日本國內市場為主的野村而言,這無疑是躋身全球投資銀行之列的關鍵轉捩點。根據彭博社最新數據,如今的野村不僅穩坐日本最大證券經紀商寶座,更已晉升為亞太地區頂級股票經紀商之一

(Source:Nomura)
(Source: Bloomberg, Japan Equity Offerings League Table 2024)

从行业巨头到金融巨擘

就在次貸風暴席捲華爾街的同時,另一家金融巨擘也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擁有百年歷史的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這家堪稱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投資銀行,此刻正站在同樣岌岌可危的懸崖邊緣。與雷曼兄弟如出一轍,美林在抵押貸款證券(MBS)市場押下重注,如今正面臨災難性的巨額虧損。然而命運的分水嶺在於,美林成功找到了白衣騎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及時伸出援手。

(Source: Google, Bank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2008年美國銀行併購美林證券一案,堪稱其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捩點。這筆交易使這家原本以商業銀行業務為主、僅具中等規模投行業務的金融機構,一躍晉升為全方位服務的金融巨擘。

透過此併購案,美國銀行不僅強化了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及證券服務三大核心業務,更一舉取得美林在固定收益交易領域的實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併購前美林在美國債券交易市場本就獨占鰲頭,尤其在高收益債券領域的表現持續領先。時至今日,美銀證券(BofA Securities)憑藉整合後的綜效優勢,持續在信用交易解決方案市場保持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其全球大型銀行的地位。

(Source: Bloomberg, US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s League Table 2007)
(Source: Bloomberg, US Doller Bonds League Table 2007)
(Source: Bloomberg, Corporate Bonds League Table 2025)
(Source: Bloomberg, Corporate Bonds League Table 2024)

美林證券不僅強化了美國銀行的信用交易業務,更全面提升其投資銀行實力,使其躋身華爾街頂級投行之列,特別是在股權資本市場(ECM)業務的轉型成效尤為顯著。在併購前,美國銀行投行部門雖在債務融資領域表現穩健,但在股權業務方面始終未能嶄露頭角。美林的ECM業務平台改變了這一局面,為美國銀行帶來頂尖的IPO承銷執行能力、大宗股票交易專業團隊,以及深厚的企業客戶關係網絡。

這項併購更創造了營運綜效:一方面,美林原有的企業客戶得以獲得美國銀行全面的股票承銷與財務諮詢服務;另一方面,美林的投資銀行家能運用美國銀行龐大的低成本資金池,為機構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融資方案。

(Source: Bloomberg, USEquity Offerings League Table 2007)
(Source: Bloomberg, USEquity Offerings League Table 2024)

瑞士金融巨頭到國家級金融標竿

在長達167年的歷史中,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始終是瑞士銀行業的中流砥柱,更是服務全球高淨值客戶、企業及機構投資者的金融巨擘。然而時至2023年3月,這家瑞士第二大銀行卻因數十年來層出不窮的醜聞、風險管控失當與巨額虧損,逐漸耗盡市場對其的信任。隨著客戶存款大規模外流、股價崩跌,瑞士監管機構最終主導促成由競爭對手瑞銀集團 (UBS)出手收購的歷史性交易,為這家百年老店的獨立營運畫下句點。

瑞士信貸失敗的原因

• 風險管理災難:從Archegos Capital(損失 $ 55億)到 Greensill Capital 的倒閉,該銀行一再未能強化風險管理文化。

• 醜聞接連:洗錢罰款、監視高管以及揭露數千名可疑客戶/活動的洩密事件打破了信任。

• 銀行擠兌:2023 年,僅在第一季度,恐慌的客戶就提取了 1190 億美元,這是一個沒有銀行能夠脫離的惡性循環。

(Source: Google, UBStakes over Credit Suisse)
(Source: Morningstar, A Timeline of Scandal and Failures)

瑞銀和瑞士信貸之間的聯姻除了創造了一個在財富管理領域佔據了更大的主導地位的金融機構,也加強了瑞銀的投資銀行和全球市場足跡。特別是在亞洲,瑞士信貸曾經是亞洲領先的 TMT 顧問,為阿里巴巴、騰訊和軟銀等巨頭領導了交易。然而,新的組合對市場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然而,當瑞銀於 2023 年 3 月收購瑞士信貸時,瑞士監管機構做出了一個有爭議的決定,他們取消了瑞士信貸的所有 AT1 債券(價值 170 億美元),而沒有向投資者支付一分錢。通常,債券持有人的求償順位高於股東,在這種情況下, AT1 持有人得到了零。

結論

銀行業向來被視為相對穩定的產業類別,但現實是無論規模大小或聲譽高低,銀行都有可能倒閉。金融危機和近期的銀行業動盪已表明,當風險管理失靈或市場環境劇變時,即使最受信任的金融巨頭也可能崩潰。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等巨頭的垮台證明,即便是最大的金融機構也可能倒閉,而這些案例都源於「內部風險管理」問題。因此,無論是選擇資產託管機構還是購買結構性產品,都應以安全為首要考量:選擇財務穩健、管理完善的機構,並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Sourc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2024 List of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我們希望這提醒投資人必須對所購買的每一種證券(從債券、股票到基金)都保持警惕。

免責聲明

  1. 本網站內容僅旨在向專業投資者(定義見《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法例第571章)或者該條例下制定的規章)提供。

  2. 本網頁內之資料只可作為資訊的用途,並不構成提供服務的建議或報價。

  3. 本網頁內之所有資料不可視為專業或投資意見。因此,閣下應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任何使用本網頁及其內容的風險由閣下自負。

  4. 本公司可隨時終止或更改本網頁所提供之資料,產品或服務,而毋須事先通知閣下。

  5.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任何內網站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