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結構性產品的神秘面紗 系列篇5:Ada與Jane的投資冒險記:累積選擇權與累沽選擇權

投資者教育
Banner Img
July 3, 2025

序章:遇見另一種交易方式

「最近 AI 股票又漲了快 20%,我好想多買一些,但現在價格好高…」Ada望著螢幕上的走勢圖,內心既興奮又焦慮。

「我反而想減倉,感覺快到頂了。」Jane淡定地說著,準備逐步實現她的獲利。

這時,Tom 與 Jerry 同時笑了。

「Ada,也許你可以考慮 Accumulator。」

「Jane,那你可以用 Decumulator 試試。」

她們兩人互相對看,眼神中透出疑惑:Accumulator 與 Decumulator 是什麼?和直接買賣股票有什麼不一樣?

Source: Poseidon

什麼是 Accumulator?

Tom 拿出白板筆,寫下這個詞:Accumulator = 累積選擇權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結構性產品,讓你分批在未來一段期間內以預先約定的價格買入股票。如果你看好這檔股票長期會上升,但現在全買可能成本太高,可以用這種方式分段進場。」

Ada眨著眼問:「那不就像是分批扣款?」

「有點像定期定額。但差別是,Accumulator 往往以折扣價格成交,行使價通常比市價低 10% 到 30%。換句話說,你以更便宜的價格買進股票,看起來很划算。」

他頓了頓,語氣嚴肅起來。

「但風險在於,如果股價下跌,你還是要以行使價買入。例如市價從100跌到70,你仍然必須每天以95港元繼續買入,導致實際買入價格高於市價,持倉虧損逐日放大。」

案例解析:Ada的 AI 夢

假設Ada年初看好美國股市,想要做多指數,當時現價約 588美元;認為股價不太可能跌破 90% 現價(約 530美元),並預期長期上漲。 Jerry 向她建議設立一個 Accumulator:

• 行使價:530美元(現價 的 90%)

• 每日累積股數:1,000 股

• 合約期:1 年

• 敲出價:617美元(現價的 110%,約 10% 上漲觸發終止)

Source: Bloomberg

*此內容僅供說明之用,不構成要約、邀請或進行任何交易的推薦。

根據圖表數據,2025 年初至 7 月 2 日,股價只有八天時間低於530美元(最低 496 美元),觸發兩倍買入義務。然長期來看,平均收盤價約 580港元,意味Ada以 530 美元買入,平均每股節省約8.7%(126.51 - 103.72)。合約於 6 月 30 日提前敲出,累積購入約 132,000 股,總成本約 6,996萬美元,節省約 660 萬美元。另外,由於合約提前敲出,Ada可以根據當前的市場選擇做新的低買或擇機獲利了結,甚至轉為 Decumulator 高賣以進一步優化利潤。

Accumulator 的運作細節

Accumulator 通常以場外交易(OTC)形式進行,投資者與銀行或券商簽訂合約。合約會明確規定每日買入的股數、行使價、合約期限,甚至可能包含「敲出」(Knock-out)條款。如果股價達到某個高位(敲出價),合約可能提前終止,讓投資者鎖定部分利潤。

此外,Accumulator 還可能涉及「槓桿」(gearing),放大收益或虧損。例如,若合約槓桿為 2 倍,股價上漲 10%,投資者可能獲得 20% 的收益,但下跌時虧損也同樣放大。

Source: Poseidon

什麼是 Decumulator?

另一邊,Jerry 向Jane解釋:Decumulator = 累沽選擇權

「這和 Accumulator 相反,它讓你在一段期間內分批賣出股票,每次以預先約定的價格成交。」

Jane眼睛一亮。「也就是說,如果我覺得股價差不多見頂,想開始減倉,Decumulator 可以讓我逐步賣出,還可能以比市價更高的價格賣?」

「沒錯。」Jerry 說。「而且,這種方式能讓你避免一次性賣出導致市場價格崩跌,特別適合持有大量股票的投資者。」

案例解析:Jane的 AI 減倉計畫

Jane持有某檔產生穩定分紅的股票,但近期漲幅強勁,現價 50 港元(52 周高點)。她希望獲利了結一部分,同時在股價跌至 45 港元(合理區間)時轉為買入。她設立一個 Decumulator:

• 行使價:60 港元(現價 50 港元的 120%,提供 20% 溢價)

• 每日賣出股數:200 股

• 合約期:6 個月

• 敲出價:45 港元(現價的 90%,若跌至此價合約終止,轉為買入)

若股價維持在 45 港元以上,她以 60 港元賣出,假設成本價 30 港元,每股獲利 30 港元。6 個月(約 130 個交易日)賣出約 26,000 股,總計獲利 7.8 萬港元,享受 20% 溢價的更高收益。若股價跌至 45 港元敲出,她可終止賣出,轉為以低價買入,優化策略。

但若股價意外升至 65 港元,她僅以 60 港元賣出,錯失 5 港元/股的潛在收益。

Decumulator 的運作細節

Decumulator 同樣是 OTC 產品,合約條款靈活,可根據投資者需求調整。例如,投資者可以設定「敲入」(Knock-in)價格,若股價上漲到某個水平,合約才開始生效,進一步保護賣方免受過早賣出的風險。

此外,Decumulator 也可能包含保護期(protected period),在此期間即使股價波動,賣出義務也不會立即終止,給予投資者更多彈性。

Source: Poseidon

為什麼不直接買進或賣出?

Ada問出許多人心中疑問:

「如果我看好就一次全買,看淡就一次全賣,不是更簡單?」

Tom 認真地回答:

「如果一次全買或全賣,會有以下問題:

1. 市場沖擊:一次大量成交,可能導致價格劇烈波動,不利於成交效率。例如,大量買單可能推高股價,增加成本;大量賣單則可能壓低價格,減少收益。

2. 資金安排:一次買入需要全額資金,Accumulator 則可分段調配資金流,降低現金流壓力。

3. 心態管理:分批成交可降低“all in”風險,也避免錯過分段調整機會,幫助投資者保持冷靜。

4. 價格優勢:Accumulator 提供折扣買入,Decumulator 提供溢價賣出,這是直接交易難以實現的。」

Jerry 補充:

「對賣方也是一樣。若你持有龐大部位,需要逐步減倉來穩定價格,避免被市場發現你在拋售,引發恐慌性賣壓。Decumulator 正好滿足這個需求。」

何時該用 Accumulator / Decumulator?

適合使用 Accumulator 的時機

• 你看好某股票長期走勢,但短期波動可能較大。

• 希望以較低成本建立部位,享受折扣價格。

• 無法一次動用大量資金,或希望分散資金壓力。

• 市場流動性較低,直接買入可能推高價格。

適合使用 Decumulator 的時機

• 你看淡後市或已滿意漲幅,想逐步獲利了結。

• 希望賣出價格優於市價,鎖定更高收益。

• 減倉量龐大,不希望一次賣出影響市場價格。

• 希望在賣出過程中保留一定靈活性,例如設置敲出或敲入條款。

Accumulator / Decumulator 的進階策略

結合其他工具

Accumulator 和 Decumulator 可以與其他衍生品結合,例如選擇權或期貨,形成更複雜的投資策略。例如:

• Accumulator + Put Option:Ada可以用 Accumulator 分批買入 AI 股票,同時購入看跌選擇權(Put Option)對沖下跌風險。

• Decumulator + Call Option:Jane可以用 Decumulator 賣出股票,同時購入看漲選擇權(Call Option),以保留上行潛力。

分散風險

為降低單一股票風險,投資者可以針對多檔股票設立 Accumulator 或 Decumulator,形成投資組合。例如,Ada可同時對 AI、半導體和新能源股票設立 Accumulator,分散市場波動風險。

Accumulator / Decumulator 的優勢與風險

優勢

• 分批進出市場:減低執行風險,避免單一時點的價格波動影響。

• 價格優勢:Accumulator 提供隱含折扣,Decumulator 提供隱含溢價。

• 靈活設計:合約條款可根據投資者需求定制,例如敲出、敲入、槓桿等。

• 資金效率:分段買賣降低資金壓力,適合中長期策略。

風險

• 低買產品無限虧損風險:若股價暴跌,投資者仍須持續以高於市價的行使價買入,虧損可能無限放大。

• 高賣產品錯失收益風險:若股價暴漲,投資者僅以行使價賣出,無法吃到全部升幅。

• 複雜性:條款牽涉敲出水平、槓桿、保護期、結算方式等,需深入理解。

• 對手方風險:作為 OTC 產品,投資者需信任交易對手(銀行或券商)的履約能力。

• 流動性風險:OTC 產品不像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或選擇權,退出合約可能需要支付額外成本。

• 較長合約期限與被動性:Accumulator 和 Decumulator 通常涉及較長合約期限(如 6、12 或 18 個月),這增加了市場波動和不可預測事件的曝光風險。此外,這些產品的被動性較高,投資者無法隨時靈活調整策略,一旦簽訂合約,受限於預定條款,需謹慎評估長期市場趨勢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Source: DBS Bank

故事的結局

Ada選擇了 Accumulator,逐步建立她對 AI 未來的信心部位。她明白,雖然風險存在,但分批買入讓她能以更低成本參與市場,並保留資金靈活性。

Jane則透過 Decumulator,優雅地實現她的獲利,並為下次投資預留彈藥。她學會了如何在獲利了結的同時,控制市場影響,保護自己的投資組合。

在 Tom 與 Jerry 的指導下,她們明白了這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每個金融工具都是一把雙面刃,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如何為自己的目標與風險承受力負責。

尾聲:投資啟示

在金融市場裡,Accumulator 和 Decumulator 是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武器。買或賣,不僅僅是價格,而是策略;懂得安排資金進出節奏,比單純追求買低賣高更能成就一位成熟的投資者。

這些結構性產品並非適合所有人。投資者需要充分理解其運作機制、風險敞口,並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和市場判斷謹慎選擇。正如 Ada 和 Jane 的故事,成功的投資來自於知識、紀律和對風險的敬畏。

在未來的投資旅程中,無論是 Accumulator、Decumulator,還是其他金融工具(更多見解請參閱我們之前的文章:揭開結構性產品的神秘面紗 系列篇4:朱莉奇妙的雪球聯想:),記住:每一步決策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才能在市場中穩健前行。

免責聲明

  1. 本網站內容僅旨在向專業投資者(定義見《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法例第571章)或者該條例下制定的規章)提供。

  2. 本網頁內之資料只可作為資訊的用途,並不構成提供服務的建議或報價。

  3. 本網頁內之所有資料不可視為專業或投資意見。因此,閣下應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任何使用本網頁及其內容的風險由閣下自負。

  4. 本公司可隨時終止或更改本網頁所提供之資料,產品或服務,而毋須事先通知閣下。

  5.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任何內網站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