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即時零售?
在傳統門市購物與網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今天,為什麼「即時零售」會突然吸引各大企業投入鉅資?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釐清它的定義。
即時零售(InstantRetail) 是一種新興的零售模式,核心在於 線上即時下單、線下快速履約。它依靠在地門市、前置倉與外送網絡運作,消費者透過 App 下單後,系統會自動將訂單分派到最近的門市或倉庫,再由外送員完成「最後一哩路」的配送,通常在 30 分鐘至1 小時 內送達。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包括:
這些案例顯示,即時零售不只是「更快的電商」,而是消費習慣的重大變革。它將等待時間從「幾天」壓縮到「幾十分鐘」,幫助消費者隨時解決緊急或即時需求。
二、產業發展脈絡
即時零售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零售科技進展與消費需求演變的必然結果。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整體而言,即時零售是 需求牽引、技術成熟與資本助推 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產物。
三、即時零售與傳統零售/電商的差異
要理解即時零售的價值,必須和傳統零售與電商做比較。
一句話總結:電商解決了「我可以買到什麼」,即時零售解決的是「我現在就要」。
四、產業規模與未來推估
即時零售正處於高速成長期。根據產業數據,2018年市場規模僅 687 億人民幣,到 2023 年已成長至 6500 億人民幣,五年內擴張近 9.5倍,年均複合增速超過 56%。預計 2024 年將達 7800 億人民幣,2025 年突破 1 兆人民幣。其在整體網路零售中的占比,亦從 2018 年不到 1% 上升至 2023 年的 4.2%。
用戶滲透率同樣迅速攀升。2023年,中國即時零售活躍用戶已達 5.8 億人,年增 34.9%,占全體網民的 53.1%,意味著仍有近一半潛在客群尚未開發。
若以本地零售數位化視角來看,2024年中國本地零售總規模約 35 兆人民幣,即時零售滲透率僅 2.5%左右,長期市場潛能可達數十兆人民幣。換句話說,現在的6500 億只是開胃菜,真正的大餐還在後頭。
五、產業成長驅動力
為什麼阿里巴巴、京東、美團等巨頭都在全力佈局?原因來自多重驅動因素:
首先是 消費習慣改變。疫情期間,許多家庭養成線上買菜、買藥的習慣,即便疫情過去,便利與安心感仍讓他們持續使用。
其次是 本地生活數位化。藥局、便利商店與超市加速接入平台。例如,美團 2023 年就與超過 30 萬家藥局合作,涵蓋大部分核心城市,供給端逐漸成熟。
第三是 流量紅利見頂。傳統電商增速趨緩、獲客成本升高,即時零售卻能打開新的消費場景:深夜零食啤酒、清晨早餐咖啡、臨時鮮花或藥品,這些高頻即時需求是電商難以觸及的。
第四是 技術與供應鏈進步。AI 演算法能預測需求並優化派單,例如雨天系統自動增加泡麵與熱飲庫存。深圳甚至已建成無人機外送網絡,擁有 25 條航線,累計完成超過 22萬筆訂單。
最後是 戰略競爭。即時零售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阿里不做,會被美團分流;美團不擴展零售,可能被抖音蠶食;京東若缺席,戰場將拱手讓人。這就是為什麼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每年投資 500 億人民幣,既是防守,也是進攻。
六、全球產業格局
中國:全球最活躍市場
中國憑藉 高人口密度、支付普及與成熟外送員網絡,成為全球即時零售的先驅。
東部沿海城市(北上廣深、杭州等)滲透率已超過65%,縣市市場亦加速成長。2023年縣市即時零售規模達 1500 億人民幣,年增 23%,佔整體 23%。美團已覆蓋 2800個縣市,京東到家則覆蓋 2000個縣區。
美國:超市合作為主
美國模式不同,因人口分散、物流成本高,更依賴與大型超市合作。
歐洲與其他市場:資本退潮後的冷卻
歐洲曾出現 Gorillas、Getir等主打「15 分鐘送達」的新創,靠燒錢補貼迅速成長,但隨著融資環境惡化,不得不裁員或被收購。
印度、東南亞等市場也在探索即時零售,但因支付與基礎設施不足,進展相對緩慢。
即時零售並非全新概念,過去已有多次嘗試與教訓。
這些案例顯示:即時零售不是「燒錢就能成功」的生意,必須具備 規模、資金、效率與耐心,才能長期存活。
八、主要參與者的優勢與劣勢
1. 美團閃購(中國)
2. 京東到家(達達集團,中國)
3. Instacart(美國)
4. 朴朴超市(中國)
九、挑戰與機遇
挑戰:
機遇:
十、結論
即時零售已經不只是外送平台的延伸,而是逐步成為零售產業的新基礎設施。它滿足了消費者對「便利、即時」的需求,也為零售商與平台開闢新成長空間。
未來十年,我們認為即時零售將沿著以下四個方向發展:
總體而言,即時零售不再是一時的風口,而是零售行業的長期結構性趨勢。它的本質在於將「到店」轉變為「到家」,推動零售效率全面提升,同時深刻改變消費者習慣。在未來十年,隨著市場規模持續擴張、使用者滲透率向下沉市場延伸,以及技術不斷進步,即時零售將逐步成為全球零售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競爭格局方面,我們判斷 美團與阿里有望成為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出者。美團依靠龐大且成熟的騎手網絡,以及已建立的高頻使用者基礎,在履約效率和使用者黏性上具備明顯優勢;阿里則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透過大規模補貼策略迅速搶佔市場規模,形成強勁攻勢。相比之下,京東雖然也採取了類似阿里的戰略,但其資金實力與補貼空間有限,長期競爭力或將受到制約。整體來看,中國即時零售市場的主導權更可能集中於美團與阿里,而京東則或需依託供應鏈優勢,尋找差異化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