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1日,小米董事长雷军在发表2022年度公开演讲时表示,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投资33亿元人民币的研发费用,并设立了2024年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第一阵营的目标。汽车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是电动化与智能化,更多科技互联网企业新玩家的入局印证了这一趋势。
-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截止至2022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后称EV)保有量超过1千万;2022年上半年中国EV出口量达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总出口量的16.6%。
- 7月份中国乘用车批发销量环比仅下降个位数,超出市场预期,因为补货需求和零售渠道促销部分抵消了季节性不利因素。 7月的电动汽车销量保持稳健,主要是依靠油电混动汽车销量的支撑。 EV渗透率稳定在25%左右。
- 中国EV已经逐渐脱离对补贴政策的依赖,转向由行业和市场自我推动的发展阶段。 2022年上半年全球纯电汽车(BEV)销量特斯拉位居第一,比亚迪BYD第二,同比增长3.5倍。
中国汽车行业销量呈现的规律是:3-7月整体波动并呈现下降趋势,8月开始到次年春节前走强。背后影响因素主要有:新车型的发布上新时间,收入状况预测(下半年开始对整体有一定预期),以及中国人传统习惯过年前买“大件”的习俗等。因此7月份的市场表现超出预期,环比仅下降个位数。
在封城导致的销量骤降后,整体EV的销量有所缓和恢复,但是受季度性的影响,整个第三季度仍旧比较疲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好EV的长期发展,其渗透率将会随时间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的EV市场中,本土品牌占领导地位,持续引领电动化潮流;外国品牌由特斯拉主导,VW大众随后。零售方面,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的73%仍由本土品牌贡献,而外资品牌整体进展缓慢,尤其是特斯拉中国受疫情的产能影响以及工厂升级等。
电池产业作为整个EV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靠两个因素推动:科技发展与政策方向。科技方面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及产出更优质的产品,而政策主要聚焦于ESG话题、碳中和目标等。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整个产业链形成循环。
目前主流采用的电池有三元锂电池(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优点是能量密度高,但是受高温或者碰撞后更易起火;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对低,但是循环寿命更高,热稳定性较好。
由于产能扩充,电池企业出海扩展布局也是一大趋势: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为代表的企业计划在海外建厂拓展。以2021年为例,宁德时代的海外营收占比已达23.91%,而在2018年仅有3.5%。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20的企业中有15家中国企业。从上游的原材料开采到中下游的电池生产和代工基建布局,中国电池企业中自上而下大致可以分为三档:一线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二线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三线孚能科技,欣旺达此类。主流电池厂商也都在持续扩张。
中国EV的主要参与者有传统OEM企业和“造车新势力”。 OEM厂商如:比亚迪,吉利,五菱,江淮等;新势力车企如理想,蔚来,小鹏等。在第四季度的季节性改善下,OEM制造商的新电动汽车车型应该很快就会成为焦点,并在各个品牌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异,包括供应、促销、模式转换和竞争,可能会在旺季之前的8 月产生更加复杂的竞争格局。
此外政策上的动态也值得关注:“为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销售趋势以及企业平稳过渡等因素,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EV市场的发展也应当即将迎来“补贴驱动”的结束,进而迈向更成熟的行业与市场驱动模式。
随着销售淡季的收尾及行业长期发展走势,我们看涨EV板块下半年的发展。特斯拉上海工厂逐步恢复,在今日也达成了百万产量的里程碑;理想和蔚来作为造车新势力的部分代表,在7月的销售虽然环比下跌,但同比增幅分别为21%,26%。
商品架构
投资者观察期间获得票息
提早赎回:
如于期间观察日,落后股票之收市价格等于或高于提早赎回价格(提早赎回事件),票据将以面额100%提早赎回
到期赎回:
1) 如落后股票于到期观察日之收市价格高于或等于其行使价,票据以面额的100%赎回
2) 如果落后股票于到期观察日之收市价格低于行使价,票据将按行使价格实物交割该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