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几个月内亚洲经济增速将保持稳中向好,并预计2022 - 23 年亚洲的GDP总量将达到5.4万亿美元,超过美洲的4.8万亿美元和欧洲2.9万亿美元,2022 亚洲GDP成长率预期达5.1%,超过美国的4.6%,主要成长动能来自出口。
- 中国经济:一月份信贷脉冲普遍高于预期;国务院公布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的减税措施,预计减税降费总额会进一步扩大到GDP的1~1.5%。
- 俄乌开战,地缘政治影响在中期或将波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投资的风险溢价,市场偏好日本、澳洲、新加坡,板块偏好能源、原材料及金融类股。
尽管消费动力仍显不足,但有望好转:出口的急剧上升推动了经济复苏;Omicron变种病毒由于其相对较弱的毒性使得部分地区的管控政策开始过渡:例如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已放宽了限制(香港由于突增的确诊人数而大幅收紧限制);中国大陆的政策过渡已经能够避免重要城市的全市范围封城,保证经济运作。2022 亚洲GDP成长率预期达5.1%,超过美国的4.6%,形成与去年不同的局面(参考下图)。
在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亚洲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速。一方面由于亚洲经济仍处于早中期的扩张阶段,相应的货币通胀政策也有差异,不同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挑战;另一方面亚洲经济主要是由生产力驱动,出口与资本支出形成自我供需维持的循环。
尽管1 月份广泛的信贷增长大大超出预期,但市场仍对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因为(1) 银行贷款的上升主要是由票据融资推动的,而家庭和长期企业贷款仍然低迷;(2) M1-M2 负增长差距扩大至1月份的创纪录水平,表明企业宁愿储蓄也不愿消费。
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是信贷宽松周期开始时的典型模式。根据历史状况,私营部门的资本支出贷款需求往往会在票据融资反弹后6-9个月结束下降趋势(已经从2021年2月开始,前图),而负M1-2 缺口的缩小往往滞后于信贷脉冲*2-3个月(后图)。
此外,政府还在加速进出建设领域的投入,同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一起将会改善现阶段的信贷结构。然而房地产下行的风险仍需注意,如果政策放松,有望在第三季度重回正增长;反之则会将转折点继续推迟:对下行风险的适度预期。
疫情方面政策可以看出一些细节的调整:为避免一刀切式的大规模封城从而对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官员们开始强调灵活性;辉瑞公司的疫苗也获得了批准。这些都是疫情管控转向灵活处理的风向。然而最近香港疫情形势变天,骤增的确诊人数引发了对管控措施的争议,值得注意的中央政府并未要求香港也实施动态清零的政策,而是侧重于检测、隔离、治疗能力的提升等。
此外对于共同富裕的定义调整,重新定义为“壮大中产阶级”,旨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地方政策(例如浙江),公开了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细节:应届毕业生住房补贴、大学生创业贷款支持、放宽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计划等等。财产税以及慈善方面的政策并未提及,可能预示仍需进一步斟酌调整。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GDP仅占全球的2%,冲突本身大概率不会造成全球的经济衰退。截止到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冲突尚未有缓和迹象。近日在白俄罗斯边境进行的谈判并未达成有效共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尚未影响俄罗斯大宗商品对全球的供应,天然气等能源出口未受波及。
根据以往经验,战争导致的全球股市下跌并不会持续过久,除非油价上涨对经济体影响过于严重。投资者应持续保持谨慎,较高的油价对亚洲经济体的不利影响更大,特别是印度、韩国、台湾等都对石油进口有大量需求。相对而言,澳洲、日本、新加坡的影响较小。中国有充足的政策杠杆来应对不利的全球形势,但是此举也会提高中国投资的风险溢价。
投资者转向评估全球增长的风险,并可能开始排除一些极端的美联储加息情况,这对成长股的消极态度会有所改善,并且对价值股的偏好程度也有所降温。板块方面偏好能源股以及少量的材料股及金融类股。
自1945年以来,市场主动下跌的时间只占约14%,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资本回撤时间更为短暂,但是仍不排除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因此投资者保持长期视野极为重要。投资者可以为美元走强作准备:美元被看作为一种避险货币。在市场不确定性高及普遍的恐慌情绪下往往会升温走高,是具有吸引的货币配置。